第94章 韩国末日-《大秦命运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不得不说,这一条苟延残喘之计,也正是这条计策,实实在在地为我们演绎了什么叫“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”!

    当郑国受命入秦之后,便向始皇上书建议西引泾水,东注洛水,以灌溉渭水北面平原,从而发展秦国农业。这条建议很快被始皇采纳,并命其主持开凿工程…

    工程浩大,十余年之后,渠方成。但渠成之后,注填淤之水,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折今110万亩,收皆亩一钟折今100公斤,于是关中为沃野,无凶年,秦以富强,卒并诸侯。

    于是,韩国这一计,倒确实为韩苟延了数岁之命,而更重要的是为秦开辟了不世之功!再回到根本上来说,正是这天下粮仓、这八百里秦川加快了韩国走向灭亡的步伐…

    粮食,是一个国家的根基,自己的根基固,则别人的相对就会弱,反之亦然!于今而言,除了粮食,经济亦是如此,是故能不慎乎?能妄赌乎?

    时间追溯到公元前233年,秦攻赵,路过韩国。韩王韩安恐惧秦国兵锋、害怕秦国借机灭亡韩国,急令入秦为臣的公子韩非上书,请求秦国不要发兵韩国。

    韩非的上书呈送秦国不久,秦赵战场又传来新的消息秦军在桓齮率领下继续攻赵,从上党直袭赤丽、宜安,造成了对赵国都城邯郸的包围。赵王赵偃从北方边防调回了率兵防御匈奴的大将李牧,几乎使秦军全军覆灭,只有樊於期率领少数护卫兵士突出重围。

    韩王韩安得知此事,大为振奋。认为秦军并非百战百胜之师,诸侯中也有与秦抗衡的力量。赵国使臣的这一通蛊惑人心的游说使韩王韩安如沐春风。这位昏懦的国君见赵国势盛,便不再顾忌秦国的威胁,不加考虑地倒向赵国一边。他信誓旦旦地向赵国使臣表示,韩与赵同为晋地,理应联合为一,共同对付强秦。只要二国同心协力,定会使秦军再次遭到像当年崤山那样的惨败,不敢再贸然东进。就在韩王韩安得到赵国力助忘乎所以的时候,李斯来到了韩国王宫。

    秦臣李斯在上书中使用强硬的措辞,其意是促使韩王猛醒,速派使者赴秦。但韩王韩安看过上书后,仍不以为然,无意召见李斯。他不相信事情会像李斯讲的那么严重,顽固地以为,有了赵国这个靠山,大可高枕无忧,不必再为秦军攻韩之事担惊受怕。

    秦始皇十五年,赵王赵迁四年,也就是公元前232年,秦国又出动南北两路大军对赵进攻。

    赵军统帅李牧决定先集中兵力,打击北面来犯的秦军,取胜后,再攻击南面的秦军。李牧指挥的赵军机动灵活,风驰电掣,先给进攻番吾的秦军以沉重打击,跟踪追击,驱逐秦军退出赵境,立即回师南进,声势所及,锐不可当,漳河沿岸秦军闻讯,不战而走,上党等地秦军也纷纷撤退,不敢应战,秦军第3次大举进攻失败。

    公元前232年,秦国再次兵分两路进攻赵国,李牧让司马尚依托邯郸南部的赵长城抵抗一路秦军!自己带兵在番吾阻击另一路。李牧大败秦军后,    回师邯郸跟司马尚一起攻击南路的秦军,南路秦军知道北路已经被击退,于是稍加抵抗就撤走了!可惜赵国刚经历过肥之战,军事力量已经残剩无几,已经没有办法反攻了!这也是对秦国的战争中,赵国最后一次重大的胜利!

    赵军虽然在李牧统率指挥下,一再战胜,可是兵力损失后难以补充,单凭现有兵力无法对秦持久作战,必须立即寻求外援。而这时楚、魏业已削弱,燕、赵关系欠佳,只有联齐,争取齐国人力物力的支持,才能与秦相抗衡。秦也察觉赵的这一企图,立即派遣一批策士到齐进行游说活动,极力破坏齐、赵的联合,孤立了赵。秦则不失良机,接着发动又一次大规模的进攻。

    赵国密谋串联三晋,秦国发现韩王韩安背弃盟约,决定灭亡韩国、以绝后患。

    公元前230年,秦国派秦将史腾率师十万南下渡过黄河攻韩,一路势如破竹。
    第(2/3)页